弘扬中医文化 赓续红色基因 —— 四川省苍溪县“忆红古蜀道,寻密风水梁”文旅线路勘查侧记

    位于四川省苍溪县永宁镇、鸳溪镇与五龙镇三镇交界之地的庹家沟——风水梁,地处古蜀道利阆古道的重要节点葭萌驿一带。是当年红四方面军强渡嘉陵江战役的三大主要备战区域之一。

    1935年3月底,为了“打过嘉陵江、迎接党中央”,红四方面军总指挥徐向前率领英雄之师集结嘉陵江东岸,秘密运筹强渡嘉陵江战役。副总指挥王树声率领红31军驻扎永宁铺——施店驿(又称葭萌驿),风水梁葭萌城隍庙,阙子寺一带,部署指挥红军秘密造船,练兵。3月28日晚,红军在鸳溪口、石锣锅及沿江渡口强渡嘉陵江,胜利突破敌军防线,挥师西进,踏上漫漫长征之路。后人也把这里称为“红四方面军长征出发第一村”。90年过去了,这里已成为小有名气的红色旅游景区、广元市川陕革命根据地历史研究会庹福风水梁研学基地、苍溪县党史学习教育研学基地。

    近年来,随着越来越多的旅游爱好者来这里忆红访古、探幽寻密,又发现了更多的红色遗迹、地质景观、古崖洞群、林廊驿道。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还从这里发掘出土了很多文物,如:十二飞龙、飞马、铜银币、陶制品……为这一片土地赋予了更加神秘的色彩。

    2025年7月10日,该县文旅、文物、党史、文联等多部门联合组成调研团队,并邀请部分文史爱好者、作家、摄影家、美术家,实地考察踏勘。

    调研团队首站抵达笔山村(原大桥村)庹家沟,察看了1935年红军建造渡船及运送船只的秘密通道——“古崙峡”。1935年3月27日晚,红军乘夜抬运渡江作战的器材,将此前在永宁铺、施店驿、庹家沟、大桥小学、庹家坪等地造出的毛蚌壳木船和竹筏,经过密林、古崙峡、庹家坪、杨家坪、山岔口,又沿着溪沟小路,秘密运送到江边。抬船大军像一条长龙,载着木船浮在山沟里游动,后人称为“浮船密道”。

    在狭长的石壁上,依稀可见当年红军的石刻诗词:“参加我红军,扛枪为穷人,推翻伪政权,当家作主人”,充分体现了红军唤醒工农闹革命的豪迈初心。古崙峡以北200米处的半山崖壁中,有一个大约60平方米的洞中洞,洞口用石条砌成,还有瞭望口。当地人称蛮古洞。红军撤离后,未来得及转移的伤病员就藏在洞内休养,人们称之为“红军藏身洞”,只有抓住藤条通过一条狭窄的小路可以进入,非常艰险。

    随后,调研组探访了掩藏在密林中的两处红军岩洞医院遗址。

    据当地群众讲,红军在1933年7月从通江、南江、巴中一路转战苍溪,一部驻扎在风水梁一带,战斗中的伤病员曾转运到此集中救治,1号岩洞医院救治轻伤员,2号岩洞救治重伤员,每个岩洞都可容纳近两千人。洞内分层设防,存有石磨、石碾及山泉水源,石壁上还可以辨识“马房”“药品室”等模糊字迹。洞外构筑有多道石墙工事,易守难攻,峭壁上有瞭望洞与攀援石梯,可以想象当年红军运送伤员,是何其艰难。

    这些岩洞与施店驿红军总指挥部相距很近,洞内均有多处石刻:如“为有牺牲多壮志,敢叫日月换新天”……文物部门的工作人员当场又新发现石刻标语:“抓紧扛枪打敌人、丁3、仲、庹、社、↑、△”等许多隐约可辨的字符。看到这些,仿佛一下回到九十多年前,当地民间中医救护红军伤员的场景历历在目。推测这些所刻字符图案,应该是红军部队代号和民间中医救治及转移伤病员路线标记,老人们说,这些字符也是当地民间中医秘密运输中草药和食盐等物资,红军留下的道路指示暗号,印证了当地人民群众以中医药支援革命的光辉历史。

    当时,在敌军严密封锁医药极度缺乏的情况下,伤病员曾长期在此驻留,岩洞医院的伤员经常受到丁世方院长的亲自施治,徐向前总指挥、王树声副总指挥都曾在医院政治部主任张琴秋陪同下来医院看望慰问他们,鼓励他们克服困难,激励了他们的革命热情和意志。红四方面军发动当地广大群众积极寻找草药,参与救治工作,使一批又一批伤员得到了治疗和恢复。

    1935年3月29日,强渡嘉陵江胜利后,到4月2日,两座红军岩洞医院和各地分医院,在丁世方院长和总医院政治部主任张琴秋的指挥下,妇女独立团女战士配合地方武装担架队,护送11000 余名伤病员和医务人员,从嘉陵江东岸,随红军总部在虎跳顺利渡过嘉陵江西岸,开始了长征北上。两座红军岩洞医院,对强渡嘉陵江战役胜利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据曾担任苍溪县人民医院院长的红军中医庞克道回忆,1933年至1935年,红军抵达川北苍溪县永宁镇庹福风水梁时,当地的红军岩洞医院里住满了伤病员。当时,他与仲芝凯、庹廷荣、庹登堂、杨家福、唐中典、唐正阶等著名老中医积极参加两个红军岩洞医院救治工作。用了很多当地中药材,如:鱼腥草、草乌、黄精、瓜蒌、桑椹、玄参、桔梗、蓖麻子、艾叶、蒲公英、川芎、黄精、夏枯草、淫羊藿、杜仲、天麻、川乌、甘草、陈皮、金银花、红花、黄芪、覆盆子、菖蒲、藤椒、花椒、菊花、丹参、柴胡、辣椒、香炉茶、马桑树的枝叶果、皮等中药材,还用猪油、牛油、盐、酒、醋、凡士林等做成中药粉剂、膏药、水剂、敷在伤口上,消炎杀菌,配合内服中药汤剂,为红军战士治病养伤。

    由于当时药品极度匮乏,庞克道随身携带的几颗银针成了“救命法宝”。他凭借精湛的针灸技术,为无数红军战士缓解了伤痛。后来,他将自己珍藏的这些针灸物品捐赠给了成都军博馆,留下了一段珍贵的革命记忆。

    随后,调研团队来到风水梁的白包山又称罐子山,当地群众向大家指认了多处无名红军烈士墓群。

    沿着穿过松柏林的古葭萌风水梁驿道,调研队员们爬上三面陡峭,三镇交界的风水梁最高处。这里分布着呈“马鞍型”的战壕群,清晰可见的战壕群长达100多米,深度几十公分至1米高差不等。战壕群下面的坡面,还隐藏着密集的交叉火力射击坑,呈网状星罗棋布。

    风水梁战斗战壕群遗址西面50米处,就是古老的“葭萌城隍庙”,当年红军来此地时曾驻扎这里。风水梁山下东面是“龙凤桥”又称“红军桥”。

    顺着山梁向下,有两百米左右就是天然的地质大裂缝,长达300多米,红军借用天然地形构建了战地防空洞医院。

    洞外50米左右,当地俗称冉家坪,是当年红军转战途中设立粮秣站的旧址。现存有红军使用的石磨、古井。如今还保留的石磨金属部件已锈蚀殆尽,表面覆盖着青苔和泥土。石磨表面布满岁月留下的痕迹,石体因长期使用已出现裂痕,磨盘上的纹路被风化得模糊不清。石磨曾是村民和红军共同生活的见证者,承载着几代人的粮食加工记忆。当时有“冉、庹、潘”等姓氏的几家人住在这里,住户密集,交通便捷,红军把粮秣站设立这里,许多群众积极帮助红军筹办军粮,碾米、磨面、做炊。

    继续顺着风水梁下行,就是赫赫有名的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曾考古发掘文物的“汉代古崖墓洞群”了。这些古洞群集中连线分布的有近三十个,掩映在葱郁的柏树林中。每个洞的大小、石壁内饰、层级也不尽相同。洞内有石龛、石井、石画、石床。有的洞门口还有古人狩猎回来的挂洞物串口、相互连接,清楚可见。据说这些洞是当时苴国、葭萌国的土著人的群居之地,死后就在这些崖洞埋葬。后来,一些洞被盗掘了,红军来了之后,在战斗中就利用有利地形进行藏身和躲避。

    站在古洞群山脊梁处,远望嘉陵江美景尽收眼底。宽阔平静的嘉陵江水面、起伏的山峦叠嶂、云雾缭绕,兰渝高铁呼啸而过。从远处高空俯瞰带状山梁,形似飞翔起舞的凤凰,又似腾空出海的巨龙。正面看,则像一尊大佛端坐,笑迎天下来客。几千年来,当地人们称之为“风水梁”,在上世纪90年代,也被称为“大学生之乡”,人才辈出。

    与这些利阆古蜀道上古洞群遗址连接的山体,还有很多遗址,如“药王洞”“观音洞”“佛洞”等,当地群众统称为“蛮古洞”,洞群之多,总计达100多个。其中一个洞,据说当年红军从洞中活捉了一名躲藏的潘姓国民党军官。药王孙思邈、膏药祖师葛洪、风水大师袁天罡和李淳风及道家张道陵、著名南宋诗人陆游、后蜀国孟昶和花蕊夫人从北方回阆中途中,都曾经在此停留过。

    在庹家大院附近的红色中医康养园区,大家参观了解了当地中医药材种植产业培育、庹家祖传中医药粉、膏药、中药炮制等技艺传承等情况。

    参观完主要的野外遗址后,大家参观了在庹家大院的红色藏品展、史志阅览室,中医文化馆、红色文化展馆、民俗展馆、庹氏家族宗亲展馆、知青展馆,无论是传统文化、红色文化、民俗文化、医药文化,数千件的收藏物品、书籍琳琅满目,分类陈设,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最值得称道的是当年红军岩洞医院留下的“布满弹孔的铜脸盆”,作为见证物,交给了红军沈洪富的亲人秘密保存,后被庹朝彦收藏。展柜中还有大量从战壕群挖掘出来的子弹壳,无一不说明了当年这里曾是烽火硝烟的战场,而今已成为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乐园。件件红色展品,仿佛时刻提醒人们:幸福生活来之不易。不能忘记历史!不能忘记革命先烈的奉献和牺牲!

    参观结束后,苍溪县委党史研究室给四川庹福康养旅游有限公司代表庹朝彦进行了“史志阅览室”授牌仪式,鼓励他继续挖掘本地特色资源,做好“忆红古蜀道,寻密风水梁”文旅品牌,大力宣传好“红色苍溪、奋进梨乡”。

    在随后进行的座谈会上,从这里走出去的在外企业家:庹福集团-四川庹福康养旅游有限公司董事长庹朝彦,向大家讲述了自己利用所学专业,发展壮大中医药康养产业,致富以后回报家乡,投资500多万元打造红色中医康养旅游景区的情况。调研团队人员对庹福集团投资红色公益事业的无私情怀纷纷点赞,并对该地区文旅资源挖掘打造,党建文化长廊筹建、红色历史展陈布局、中医“非遗”传习研学,村史民俗宗祠展馆等项目进行了讨论和建议。

    庹朝彦表示,下一步,要以风水梁遗址群和庹家大院为核心,深度挖掘红色历史、着力传播中医药文化,培育好为家乡群众增收的产业,使红色文化赋能乡村振兴;同时,在苍溪县城区规划建立“岐黄庹福康养馆”,进行岐黄红色中医药文化及产品宣传、展陈、体验、传习等,让更多的国内外人士了解苍溪的红色中医文化历史,吸引更多游客前来观光旅游,带动产业壮大,使红色文化与中医文化融合发展、交相辉映,在新时代焕发出更加绚丽夺目的光彩!